四川省扶贫开发协会是1993年在民政厅登记注册成立的全省性、专业性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4A级慈善组织。协会成立以来,坚持传播慈善文化,弘扬人道精神,汇聚爱心力量,有效利用扶贫资源和技术人才等优势,开展以扶贫济困及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为主的公益慈善活动,为消除贫困、改善民生、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四川的改革、发展与稳定发挥积极作用。
第一、二届省扶贫开发协会在以省委组织部原部长、会长冯振伍为首的领导团队带领下,不断加强自身建设,努力服务会员单位,广泛动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力量,募集扶贫资金,积极开展助学解困、新村建设、农村信息化建设等社会扶贫项目。同时,沉着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及干旱、洪涝等自然灾害,积极开展灾后重建扶贫,取得了突出成绩。
2010年11月,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洪仁,从第二届理事会会长冯振伍手中接过会旗,成为第三届理事会擎旗人。常务副会长颜继禄,是协会法人代表、协会创始人之一。在李会长、颜副会长的带动和影响下,协会全体人员和全省扶贫开发协会系统,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中心任务,以“汇聚人道关怀,开展扶贫济困”为根本宗旨,坚持聚焦全省老少边穷地区,把扶贫开发、帮贫解困、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责任与义务,通过汇聚社会扶贫资源,开展公益扶贫济困活动,形成了公益扶贫项目有效开展、协会自身同步发展的良好格局。
现任会长傅志康,曾任雅安市市长,省农业厅党组副书记、副厅长,省政协常委、省农委副主任,长期在大农业领域工作,属专家学者型领导干部。
按照省委、省政府的指示精神,以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为引领,突出扶贫开发这一主线,讲政治、顾大局、抓重点、见实效。围绕省委提出的“三大发展战略”决策,为实现“两个跨越”、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,发挥积极作用并做出贡献。
第一,坚持依法办会,提升协会公信力。坚持依法办会,把握正确政治方向;坚持民主立会,实现自律自治,凝聚智慧,凝聚力量;坚持服务兴会,树立敬业形象,使协会系统真正成为共建共享、共治共享的“会员之家”;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,完善协调机制,遵循新章程、新制度,使协会成为党和政府联系贫困群众的纽带与桥梁,努力彰显协会的影响力。
第二,狠抓能力建设,增强协会凝聚力。抓好会员发展,发挥会员、理事作用,增强协会内生动力;加强领导团队建设,强化执行,多做好事实事;加强办事团队建设,规范人事管理,提升能力素质,展示良好形象;加强财务管理,提高资金和物资的使用效益;加强项目管理,处理好扶贫项目“输血”与“造血”、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的关系,打造品牌效应;提供优质服务,当好“六大员”(推进深化改革开放的运动员、运用新发展理念创新扶贫方式的科研员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服务员、维护“四川扶贫”集体商标的管理员、参加打赢脱贫攻坚的战斗员和弘扬现代公益慈善文化的宣传员),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。
第三,明确角色地位,彰显协会影响力。突出扶贫济困重点,保持专业性,把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与解决转型性次生贫困及相对贫困结合起来,巩固提升扶贫开发成果;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,保持非营利性,防止公益扶贫项目异化,损害扶贫协会的公益形象;精准把握相关政策,厘清与行业协会商会的边界;牢固树立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发展理念,坚定不移地守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,在拾遗补缺、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活动的同时,积极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。
第四,广辟扶贫资源,壮大帮扶硬实力。进一步创新资金募集机制,坚持引导企业、社会法人单位捐赠与群众捐赠相结合,开展定向募捐投资项目建设;采取培育一批实力会员企业,建立起长期扶贫合作机制和采取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的办法,建立公益扶贫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充实扶贫协会的有生力量;创新项目投资方式,增强发展的能力;争取依法确认为慈善组织和公开募捐资格,为政府职能转化提供载体、承接购买服务,促进小政府大社会管理体制的实现,从根本上增强综合施策扶贫的硬实力。
第五,弘扬慈善文化,促进社会亲和力。加强对公益扶贫事业意识与理念的普及宣传,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、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,倡导现代公益慈善文化、促进社会文明和谐。适时开展“公益扶贫形象大使”“公益扶贫奉献楷模”“十佳会员单位”“协会之家”“品牌扶贫项目”等评选表彰活动,推动公益慈善文化进企业、进学校、进社区,进农户,激发公众互助友爱之心和参与扶贫事业的热情。
30年来,协会在省民政厅、省财政厅、省乡村振兴局(原省扶贫开发局)等部门的关心指导下,先后荣获四川省民政厅颁发的“四川省‘5.12’抗震救灾先进社会组织”;中国扶贫开发协会颁发的“扶贫先进集体”;连续三届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“‘四川慈善奖’慈善工作奖”(团体);被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、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评为“四川省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单位”;被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“‘东亚减贫示范合作项目’先进集体”等。